咨询热线:021-5109 9702 /  5109 9703
188金宝搏beat体育官网
021-5109 9702
188金宝搏beat体育官网
NEWS CENTER
咨询服务热线

资讯详情
NEWS CENTER
188金宝搏beat体育官网介绍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不同结构类型的纳米药物递
| 发布时间: 2024-05-19 09:04:51 来源:188金宝搏官网下载app 作者:188金宝搏平台网站 | | 分享到:

  本文综述将主要介绍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不同结构类型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制备中的应用。从材料筛选、结构组装和构效关系等方面对微流控技术在纳米载药系统构建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介绍, 并对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未来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展望。

  微流控是利用微纳米级尺度的管道来处理和操控流体所涉及的一门技术。利用微流控精准控制层流液体或液滴混合效应可实现传统常规液体混合方法难以完成的纳米粒制备。将活性小分子化合物、蛋白大分子、疫苗、免疫治疗物及基因等药物包裹或吸附于功能化的纳米载体结构中形成纳米载药系统, 可以调节释药速度, 增加生物膜的透过性, 改变在体内的分布, 提高生物利用度等, 以此来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纳米载药系统的表面性质和药物释放行为直接影响其在体内的生物活性。纳米载体的表面性质可影响体内药物输送过程中与生理物质相互作用及器官组织分布效果, 而可控的药物释放行为则可有效调控药物在合适疾病发生部位以合适释放速率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并减少正常器官的药物非特异性损伤或其他毒副作用。目前, 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纳米脂质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胶束、纳米微乳、纳米囊和纳米晶药物等。其制备方法主要有材料自组装、纳米沉淀、原位合成/聚合和高压均化等。然而这些技术普遍存在所制备得到的纳米颗粒结构不一致、粒径分布较宽、粒子合成过程复杂和粒子批次间差异较大等局限性。

  微流控(microfluidics)是至少在一个维度为微米级别, 即数十至数百微米的低维通道结构中, 处理加工或操控微小(1×10-9~1×10-18 L)流体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微流控技术操控下的流体具有独特的性质, 如层流和液滴等, 借助这些独特的流体现象, 可以实现一系列常规方法所难以完成的微粒加工, 包括流体混合增强和精准控制的纳米结构组装。微流控技术具有精确的流体控制、可设计的各种形状微通道及多通道程序化混合工艺, 为合成粒子形貌结构均一、粒径分布均匀和批次质量重复可控的纳米粒提供新契机。

  微流控通道的尺寸通常在微纳米级, 其中形成的微纳尺度流体与宏观流体性质显著不同。雷诺系数(Reynolds number, Re)用于衡量作用于流体上的惯性力与黏性力相对大小。Re大意味着惯性力占主要地位, 流体呈紊流流动状态, 在一般管道Re 2 000为层流状态, 而在微流控中的微米级尺度流体的Re极低, 通常远小于100, 属于典型的层流, 黏性力的影响远大于惯性力, 使得其流体动力学的性质可预测。而对于宏观流体, 其Re较大, 受到的惯性力作用较大, 表面张力作用不明显, 一般不显示层流状态。另一方面, 微纳流体在流动时的伯克利数(Peclet number)较大, 此时流体中的微纳颗粒及小分子物质的随机扩散不容忽略, 分子运动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在微流控管道中, 微纳尺度流体由于流动阻力大, 液体间不易混合。对于不互溶液体, 在层流状态下扩散更难以形成, 两相界面得以明显的保留(图 1a); 而互溶液体在此层流状态下也会形成界面, 不同液体间的扩散随着时间的延长沿横向/纵向进行(图 1b)。随着混合液体的特性、通道结构尺寸等多种因素的变化, 微流控管道中的流体会形成塞状流、分层流、液滴流和环形流等多种不同的流型。由此, 互溶或不互溶液体间的流体行为使得其在不同粒子的合成中得以应用。由于在微流控通道内流体通过的体积极小, 借助驱动装置精准调控液体流量和流速, 就像一个微量定量的精准反应器, 互溶液体间可通过对流体的控制和加剧混合来迅速得到大小均一、重复性好的粒子; 不互溶液体间通过在混合过程中界面保留及边界流体对中间流体的剪切得到均一的单乳/复乳液滴结构等。

  针对微纳尺度流体的特性, 微流控芯片通道的结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道的结构(尺寸、通道形状和壁面等)会对流体状态产生显著影响。微流控通道一般由入口、主通道、辅助通道和出口组成。主通道是流体发生混合、分离和相关反应的主要部位, 辅助通道随着Y型、T型和扇骨型等结构向主通道引入流体进行混合、分离和反应, 最终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后的流体从出口流出。流体驱动主要依靠电压、热能和蠕动压差等方式。不同驱动装置对流体混合时间、顺序及速度精确可控, 有利于调控液体间的相互混合。最常见的通道为平直结构(图 2a), 为增强流体的有效混合, 会将通道进一步设计成二维曲线b)/折线型结构甚至较为复杂的三维结构, 如弧形(图 2c)、人字形、特斯拉(图 2d)、Z形、蛇形和双螺旋等。通过对三维微通道不同结构的设计, 更有利于液体在微通道的弯折、起伏结构中以较低Re情况下产生剧烈的涡旋搅拌作用而增强混合效力, 减少混合时间。

  目前, 常用的纳米药物输送系统(脂质体、胶束、无机纳米粒和聚合物纳米粒等)通常采用宏观流体相互作用原理进行制备, 其制备工艺过程较繁琐且存在批次间结构差异, 所得纳米粒的粒径分布不均一、分散性和重复性较差, 对于化学药和基因药物的包载效率较低。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纳米粒的形成过程涉及分子尺度的组装, 而人为操作宏观液体混合很难达到精准控制。利用微流控技术对流体流速和流量的精确控制可以使不同时机引入的液体成分充分混合且高度均一有序, 制备得到的纳米粒在粒子结构均一性、批次间可重复性和药物包载率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囊泡结构, 在药物递送领域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脂质体制备技术(如乙醇/注入法、逆向蒸发法、pH梯度法、薄膜分散法、超声分散法和冷冻干燥法等)过程较繁琐, 制得的脂质体单分散性、稳定性较差。与传统制备工艺过程相比, 微流控技术可以通过对流体进行精细控制并快速得到结构粒径均一性良好的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 LNPs)。Li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制备了具有S型通道人字形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图 3), 芯片内通道深度70 µm, 宽度200 µm, 利用注射泵在第1个入口处通入中性脂材和阳离子脂材的乙醇溶液, 第2个并排入口处通入酸性的小干扰RNA (small inference RNA, siRNA) Hepes-柠檬酸缓冲液, 第3个入口处通入缓冲液或转铁蛋白-聚乙二醇-胆固醇(transferrin-polyethylene glycol-cholesterol, Tf-PEG-Chol)的乙醇溶液, 进行脂质纳米粒的一步合成(microfluidic focusing, MF), 并在成粒性、生物学效应和肿瘤抑制方面与实验室常规多步法(bulk-method, BM) (脂材与siRNA混合后用后插法引入Tf-PEG-Chol)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 与多步法制备的脂质体(151.8 ± 1.8 nm, PDI = 0.216) 比较, 微流控所得脂质体(132 ± 1.6 nm, PDI = 0.129) 相比粒径更小更均一, 细胞摄取效率更高, 基因沉默效率更高(MF: 81% BM: 69%)。在抑瘤方面也明显优于BM所制备粒子(抑瘤效率分别为60.4%和14%)。这些结果充分说明, 通过微流控技术得到粒径与结构更加均一的脂质纳米粒, 可以显著改善粒子的生物学效应。

  微流控技术用于制备脂质体的成粒性优势已经在多种脂材的脂质体构建中得以验证, 但由于普通的微流控设备尺寸较小、生产规模小和产率低始终是困扰微流控技术制备脂质体产业化发展的难题。Hood等设计了高深宽比(深度:宽度= 100:1) 的垂直流体聚集的微流控体系, 提高了微流控芯片制备脂质体的产率。通过调整通道内的流体流速比(缓冲液通道流速与脂材通道流速的比值)从10到100, 可以得到粒径在80~200 nm的纳米脂质体, 生产速率可达1.6 mg·min-1 (近100 mg·h-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组成聚合物胶束, 其核心区域的疏水片段聚集区可包裹疏水性药物, 将其亲水外壳设计成阳离子片段则可用于静电吸附方式包载负电性生物大分子药物。因聚合物的嵌段比例易于调整和易于进行修饰的特点, 聚合物胶束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传统制备方法包括透析法、乳化法、溶剂挥发法和冷冻干燥法等制得的胶束多分散系数较大, 且胶束结构不易调控。通过调整微流控的流速和芯片结构, 可实现载体组装结构的调整, 从而有利于改善纳米胶束的制剂学和生物学性质。

  Moffitt课题组利用气液两相分段的微流控芯片装置, 制备了一系列包裹小分子药物的两嵌段聚合物胶束, 并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粒形态结构的影响。这种气液两相的芯片包括长100 mm、宽200 µm和高150 µm的正弦曲线 µm的正弦结构的加工通道。此外, 为了稳定气泡的形成, 在氩气罐和芯片之间串联了一个1 cm长的芯片通道用于通入稳定的氩气流, 并设计成加工通道内的液体压力至少比反应通道内高出一个数量级的结构。制备工艺采用注射泵控制材料和溶剂从3个通道分别流入, 随后与通过氩气罐控制压力的氩气进行混合。Wang等[40]利用这种芯片研究了用常规方法和微流控芯片制备制剂时化学条件的变化(溶剂组成、含水量、聚合物浓度和盐溶液)对聚苯乙烯-聚丙烯酸聚合物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 相同化学条件下, 利用微流控芯片与传统方法制得的纳米胶束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传统的制备工艺胶束的自组装过程主要受到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形成热力学稳定的纳米胶束粒子。而使用微流控芯片制备纳米胶束, 除了分子间作用力, 剪切力也部分影响组装过程, 在气液两相界面处产生的较高的剪切作用力下容易发生分子片段间的碰撞和聚集, 导致胶团内链段发生重新排列而倾向于形成动力学稳定的纳米胶束。

  多糖聚合物通过强静电作用力结合无定形药物并形成沉淀的过程, 不利于药物形成有规律的结晶状态。在传统制备工艺中, 将药物滴加至多糖溶液中长时间搅拌以充分混合均匀, 但这种长时间搅拌的方法对纳米粒的粒径控制非常有限, 通过改变体系中pH值、药物与载体的电荷比等主要参数对载药颗粒的性状改善也有限。Tran等利用Y-型通道的毫升级微流体反应器, 在Y型芯片顶端两个通道内分别注入姜黄素的氢氧化钾溶液和壳聚糖的醋酸溶液制备载药复合物。通过在不同轴向距离收集纳米复合物来调整载体和药物在微流控内的滞留时间, 并对注射泵流速、药物/聚合物浓度、溶液pH值和管道直径的调节, 得到粒径在200~300 nm的粒子。在最优工艺下, 姜黄素和壳聚糖复合物粒径为115 nm左右, 电位15 mV, 载药量为72% (w/w), 显著提升了姜黄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这些结果说明, 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突破常规方法的局限, 有利于聚合物复合物纳米粒的粒径调节, 也有利于通过改变体系pH值、材料浓度和相对比例进一步优化复合物形成过程。

  微流控芯片技术还可以突破常规方法对粒径控制和重复性差的限制, 并且可通过三维水流动力聚焦芯片批量制备出聚合物纳米。


188金宝搏beat体育官网